歡迎來到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聯盟單位登錄

 |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官網
所在位置: 首頁 > 成員單位 > 成員單位
◆ 成員單位 ◆
  • 河北工業大學

    車輛工程專業是河北省省級重點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權點。 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堅實的數學和外語基礎,熟練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扎實的車輛設計、制造、試驗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后既能在車輛設計、生產制造領域從事車輛的設計制造、研究開發、高級車輛維修、交通運輸管理等工作,又能在高等院校、政府及其他部門從事教學、管理工作。

  •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 “七五”、“八五”重點建設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設高校。經過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穩步邁進。   19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盛宣懷先生和一批有識之士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建校伊始,學校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一等人才”為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的MIT”??箲饡r期,廣大師生歷盡艱難,內遷重慶,堅持辦學,不少學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解放前夕,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學校調整出一批優勢院系、學科,支持國內兄弟院校的發展;五十年代中期,學校響應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歷經西遷、兩地辦學、獨立辦學等變遷,為構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六、七十年代,學校先后歸屬國防科工委和原六機部領導,積極投身國防科研和國防人才培養,為“兩彈一星”和國防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特別是直屬教育部領導以來,學校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大膽推進改革:率先組成教授代表團訪問美國,率先實行校內管理體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資捐贈等,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改革。1984年,鄧小平同志親切接見了學校主要領導和師生代表,對上海交通大學的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在國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學校以“上水平、創一流”為目標,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先后恢復和興建了理科、管理學科、生命學科、法學和人文學科,1999年原上海農學院并入,2005年與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并。至此,學校完成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布局。近年來,通過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學校高層次人才日漸匯聚,科研實力快速提升,實現了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與此同時,學校通過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合作辦學,實施國際化戰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開始閔行校區建設,歷經20年,已基本建設成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學校園,并完成了辦學重心向閔行校區的轉移。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學校的各項辦學指標大幅度上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交通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一百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20余萬各類優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工程技術專家和醫學專家,如江澤民、陸定一、丁關根、汪道涵、錢學森、吳文俊、張光斗、鄒韜奮、黃炎培、邵力子、蔡鍔、王安、陳敏章、陳竺等。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國家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交大畢業生創造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氣墊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斗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第一例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手術等,都凝聚著交大師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年輕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嶄露頭角。   學?,F有21個學院/直屬系(另有成人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技術學院和國際教育學院),全日制本科生19596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9173人,博士研究生4629人;有專任教師2978名,其中教授72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8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1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6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1名。   學?,F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43個,覆蓋理、工、醫、管、法、經、農、文等8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碩士點4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32個,涵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49個國家重點學科點,9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9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國家實驗室(籌),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重點實驗室和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3個部門重點實驗室,2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上海市工程技術中心,2個國家“863”高技術網點開放實驗室。2005年申請發明專利1049項,發表國際國內論文1338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169篇,EI收錄論文2951篇;2006年科研經費達11.84億元。2004~2006年,獲得國家級科技獎15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9項。   學?,F有本科專業65個,涵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和管理學等8個學科門類的36個二級類;擁有工科物理、工科數學和電工電子等3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生命科學和集成電路等2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和教育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有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上海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3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78門;2001年和2005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0項、上海市教學成果獎97項。2003~2006年,共有544人次的本科生獲得國際級各類獎勵48項、國家級各類獎勵165項。   上海交通大學深厚的辦學傳統,奮發圖強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國內外所矚目。這所百年學府正乘風揚帆,朝著“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奮進。

  • 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學校地處國家西南工商業重鎮、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重慶市,坐落在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區——沙坪壩區。

  •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為我國最早興辦的高等學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創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56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195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并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是“七五 ”、“八五”首批重點建設項目學校,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和 “985”工程建設,被國家確定為以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的學校。2000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原西安醫科大學、原陜西財經學院并入原西安交通大學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

  • 長安大學

    汽車學院是長安大學“211工程”、985優勢學科重點建設學院,前身是西安汽車機械學校部分專業,學院歷經西安公路學院汽車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長安大學汽車學院。

  •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學校以培養精英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傳承優秀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為宗旨,秉承“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的精神,致力于創造、發現、傳授、保存和應用知識,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服務國家,造福人類。

  •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海洋局、農業部共建的多科性應用研究型高等學府,前身是張謇、黃炎培創建于1912年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52年升格為中國第一所本科水產高校——上海水產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2008年更為現名。1914年9月1日定校訓:勤樸忠實。 學校目前有上海市浦東新區滬城環路校區、楊浦區軍工路校區、楊浦區民星路校區3個校區。其中,主校區滬城環路校區占地約1600余畝,規劃建設面積58.6萬平方米。 學校教育體系完備,優勢學科明顯,研究成果顯著。擁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平逃⒗^續教育及留學生教育。擁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研究生專業學位授權點、47個本科專業及方向、10個高職專業。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3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國家特色專業、3門國家精品課程、20門上海市精品課程、2門上海市體育與健康教育精品課程、8門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語教學課程、1個國家級和4個市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獲7項一等獎、14項二等獎等上海市教學成果獎。“十二五”以來,學校在自然科學和人文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取得多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在水產養殖、海洋漁業、海洋資源、水產品加工、食品安全、農產品低溫物流、漁業經濟管理等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獎18項、上海市決策咨詢獎3項等。 學校下設12個學院(部),擁有全日制本專科生12300余人,全日制研究生2380余人;教職工1200余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近900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500余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600余人。擁有雙聘院士2名、第一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名、國家“”2名、國家“青年”2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名、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才6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第七屆)2名、國務院政府特貼人員13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名、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名、上?!啊?名、上海市領軍人才6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9名、上海市優秀技術帶頭人2名、省市級教學名師3名、“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2名、一級學會會長3名等,擁有上海市東方學者20名、青年東方學者4名、上海曙光學者18名、上海浦江計劃21名、上海科技啟明星10名、陽光學者6名、晨光計劃8名等為骨干的師資隊伍。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教學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設施齊備。擁有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海洋生物科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水產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上海海洋國家大學科技園;水產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大洋漁業資源可持續開發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淡水水產種質資源與利用、水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等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國家水生動物病源庫、團頭魴遺傳育種中心、魚類營養與環境生態研究中心、中國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國家淡水水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上海)、冷庫及制冷設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大洋漁業資源環境觀測實驗站、遠洋漁業培訓中心等農業部中心平臺。擁有3個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上海高校協同創新中心、1個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1個上海高校水產養殖E-研究院、1個上海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和1個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建有國際海洋研究中心、中美(SHOU-NOAA)海洋遙感及漁業信息研究中心、淡水魚加工利用研究室等一批國際合作平臺。建有我國唯一一家擁有CNAS和CMA資質認定的船舶壓載水實驗室,洋山港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站、海洋測繪應用工程技術中心、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等一批校級科研平臺。學校在全國各地有157個教學實踐基地,包括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浙江省象山縣的兩個科研教學基地。 學校建有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下設海洋經濟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海洋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數字海洋研究所、海洋漁業遙感GIS實驗室、中美海洋遙感研究中心、海洋生態系統與環境實驗室、海洋生態環境與修復研究所、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洋工程研究所、海洋藥物與健康食品研究所、海洋生物系統和神經科學研究所、船舶壓載水檢測實驗室等13個研究機構。建有中國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所、外國語言研究所、翻譯與詞典研究中心、漁文化研究所,以及校史館、三史館、水生生物科技館、鯨館、大學生校園文化展示館,擁有國內外聞名的魚類研究室(標本室)。擁有現代化校園網絡,建有服務中國水產行業的中國水產網。學校圖書館現有紙質圖書約137萬余冊,電子圖書約92萬余冊,數據庫40余個,館藏資源突出學校的海洋、水產、食品特色。由學校承辦的《水產學報》、主辦的《上海海洋大學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等,其中《水產學報》獲“中國百強報刊” “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等稱號,學校還主辦中國第一本水產類英文期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學校是上海市水產學會、上海市食品學會、上海市漁業經濟研究會和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掛靠單位。 作為上海高校首批易班試點單位,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上海市教育改革實驗獎一等獎,2010年起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高?!鞍偌丫W站”以及“最佳思政創新獎”“最佳文明網絡社區獎”等單項獎,并多次榮獲“上海市教育系統優秀網站”、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優秀校園網絡通訊站、上海市十佳易班學生工作站等稱號。學校校園文化豐富多彩,聘請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指揮家曹丁、作曲家陳鋼等一批藝術家為學校藝術兼職教授;擁有大學生藝術團等各類文體、科技學生社團90余個;定期舉辦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連續多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評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學校與美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臺灣、香港地區的大學和國際組織有著密切交流與合作,與24個國家的83所高?;蚩蒲袡C構簽署合作協議。與境外多所大學互派留學生,目前學校各類留學生人數共計170人,分別來自24個國家。學校長期參與中美海洋生物資源合作計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亞洲水產學會、國際水生生物資源管理中心等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 新時期的學校辦學目標:到2020年,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國際知名的海洋、水產、食品等學科優勢明顯,理、工、農、經、文、管、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復合人才,教學科研并重,國際化、開放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學。



共77條    10條/頁    當前第8/8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末頁


首頁 聯盟介紹成員單位技術委員會重點工作最新動態共享數據庫聯系我們橫幅廣告位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京ICP備13022631號-3
地址:北京西城區蓮花池東路102號天蓮大廈四層 郵編: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

亚洲伊人久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