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4日,江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項興初在泰達論壇發表題為“技術融合創新,推動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行業同仁、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很榮幸參加202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特別是在舉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之際,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跟主辦單位組織召開的以融合、創新、綠色為主題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論壇,政產學研經共同研討汽車產業低碳之路,意義十分重大。
2020年9月22日習總書記在聯合國第75屆大會上鄭重宣布,中國在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既是全球治理的需要,也是展示我國面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貢獻,彰顯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進全人類共同發展的堅定決心。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愿景將在瞬息萬變全球競爭背景下實現經濟增長和普惠繁榮奠定基礎,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汽車行業作為我國工業支柱產業,是生產大宗消費品行業,在生產制造、物流運輸環節產生碳排放,又在使用過程中消耗大量能源,產生大量的排放。
一要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要求,我國汽車產業低碳發展既要結合產業發展的實際,抓住突出問題,立足當前求實效,又要著眼長遠系統謀劃,明確產業的低碳發展路徑,也要持續降低燃油汽車的油耗,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汽車保有量仍以燃油為主,降低燃油汽車油耗仍將是最主要的抓手。企業需要不斷挖掘動力總成,混合動力、電子電器。
二要加速普及新能源汽車,是實現交通領域碳排放目標的共同選擇。繼續支持鼓勵新能源汽車的加速發展,提高新能源汽車的占比。提升能源綠色化水平,大力提升水電太陽能風能清潔能源使用效率,從源頭降低碳排放。需要能源和車緊密結合。
三要引導出行,物流和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貨運運輸的需求等仍比較旺盛,預計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汽車保有量和總里程仍將保持增長態勢,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進一步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加速替代傳統汽車,將有助于汽車碳排放提前實現達峰。
四要加強車用材料再次利用,也要帶動零部件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脫碳。加強車用材料再生利用,有助于緩解車用材料資源供應緊張的問題。
江汽集團一直把堅持發展綠色低碳發展放在各項工作首位,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汽車保有量仍以傳統燃油汽車為主,在傳統燃油車的領域,江淮集團將從輕量化、技術公關推動減碳節油,MIS皓學可實現40%以上的節能降耗。公開發四個大項,14個小項子技術,推動產品平均能耗每年降低5%以上,目前江汽集團實現純電技術平臺,取得蜂窩電池關鍵技術成果。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17萬輛,累計行駛里程51億公里,相當于植樹85萬棵。
節能技改、加速循環經濟的發展。加強車用材料再生利用是產業鏈深度脫碳的支撐點,在生產制造碳減排環節,通過用料回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在自身研發能力的基礎上,不斷的提升綠色技術的創新能力,采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裝備進行一系列的節能技術改造,減少能源使用量,以達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如裝機容量41兆瓦的分布式的光伏電站,年發電量3600萬度,供公司30%以上的用電量。
隨著企業節能降耗不斷深入,公司萬元產值能耗逐年下降,比如2020年相比較2019年下降19.43%。落實國家碳排放、碳達峰、碳中和的要求,結合產業的實際,抓住突出問題,又要著眼長遠,系統考慮明確產業低碳發展路徑,這需要政府企業多方共同努力。
一是盡快明確低碳產業發展路線圖,在實現雙碳目標整體布局仍缺乏中長期規劃,碳中和細則尚未出臺,加上減碳投入規模巨大,大部分車企處于高技術的投入期,希望有關部門明確減碳時間表和具體要求,指導車企用更好的行動實現雙碳目標。
二是引導雙積分政策進行碳交易,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基本形成,但因汽車道路交通行業沒有建立碳交易機制,頂層設計、配額分配、能耗統計,以及工作協調性方面有待完善。尚未真正納入全國交易市場,納入碳交易范圍時,要綜合考慮兩者在管理側重方向,交易體系的價格差異以及體量差異,以及汽車產業碳排放管理邊界問題來加速推進汽車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十四五”期間江淮集團聚焦用戶思維、圍繞節能和環保開展燃油乘用車技術研發,整合內外部資源,開展混合動力研發,推出適應性產品,繼續加大三電領域的研發投入,構筑核心技術,健全全新的小型車平臺,構成全新中大型純電平臺,持續推進資源有效利用和雙碳目標實現。
江淮汽車將堅持自主創新發展,堅持與大眾合資,與蔚來合作發展之路,成為收入過千億集團,新能源車將超過50%,為助力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雙碳目標早日達成作出更大的貢獻,以上是我的發言。
(本文根據泰達汽車論壇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僅供參考。)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京ICP備13022631號-3
地址:北京西城區蓮花池東路102號天蓮大廈四層 郵編: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