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里斌表示,中國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先行者和堅定的推動者,科技和產業發展勢頭喜人,“三電”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鏈更加完善。
相里斌強調,當前努力實現碳中和已經成為國際共識,汽車產業碳中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以系統思維、協同方式推動汽車產業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節能減排,把大力發展動力電池技術作為實現車能協同的主攻方向,以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帶動綠色氫能應用與能源變革,堅持智能化發展方向不動搖,以科技創新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動能。
以下內容為相里斌現場演講實錄:
非常高興參加2021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首先我代表科技部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持科技工作,特別是支持推動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的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感謝。
當前,努力實現碳中和已經成為國際共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汽車行業面臨低碳轉型的巨大壓力,以汽車為主體的道路交通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0%左右。大力推動汽車產業碳減排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環,歐美日等國出臺了更嚴格的新車排放法規,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加強研發及產業布局,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國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先行者和堅定的推動者,在科技和產業發展方面更是勢頭喜人。“三電”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鏈更加完善。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9.4%,保有量已超過600萬輛,加速由政策驅動向“政策+市場”驅動轉型。在此背景下,召開本次大會,進一步理清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思路,深化新能源汽車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恰逢其時。今天,我想從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角度談幾點想法。
一是以系統思維、協同方式推動汽車產業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節能減排。汽車產業碳中和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能源、工業、交通、信息等眾多領域,以及開發、制造、使用、回收等多個環節,實現汽車產業碳達峰、碳中和不僅需要本身的技術突破,還需要其他相關技術,如輕量化材料、自主式交通等共同進步??萍疾恳餐ㄟ^國家科技計劃針對智能制造、可再生能源、先進儲能與智能電網、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綠色回收和再利用、智能交通等降碳、零碳技術進行了系統部署,協同推進綜合集成應用示范,形成支撐汽車產業碳減排的強大技術合力。
二是把大力發展動力電池技術作為實現車能協同的主攻方向。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未來純電動汽車的儲能潛力將會越來越大,對于平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出力帶來的波動,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具有重要意義??萍疾繗v來高度重視動力電池技術的研發,動力電池比能量由2010年的不足100 Wh/kg提升到300Wh/kg,成本下降了80%。“十四五”期間,科技部將持續支持新體系及全固態動力電池等前沿技術,以及無鈷動力電池及梯次利用、動力電池熱擴散安全、寬溫適應性等瓶頸技術的研發。我們還將重點支持車網互動技術研發和示范,突破車樁云協同感知、智能充放電技術,助力能源互聯網的建設。
三是以燃料電池發展帶動綠色氫能應用與能源變革。氫能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高效利用和支撐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理想媒介,也是實現交通領域特別是重型商用車深度脫碳的重要方向。燃料電池汽車是氫能在交通領域的重要應用載體,大力發展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對碳減排有重大推動作用。當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已經實現了千輛級的應用,未來還將實現萬輛級應用。下一步科技部將針對行業痛點,開展大功率、長壽命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發,突破燃料電池產業化面臨的壽命、成本、可靠性等難題,協同開展氫能全鏈條技術攻關,著力解決綠氫制取、儲存和遠距離運輸的問題。目前我們已經在有關省份開展了“氫進萬家”的試點。
四是堅持智能化方向不動搖。智能化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汽車智能化及其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成為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十四五”期間,我們將依托相關專項,全面加大對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技術的支持力度,重點突破新型電子電氣架構,加強汽車智能化技術開發驗證和仿真測試,充分結合實際道路和政策法規等情況,研究制定功能安全、信息安全與預期功能安全標準和技術方案,支撐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和安全高效運行。
今年以來,為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績效,科技部積極探索改革舉措,針對新能源汽車低溫充電慢、高溫安全性差的突出問題,發布了“揭榜掛帥”項目,不設門檻地向社會公開遴選技術攻關團隊。從目前的申報情況來看,競爭十分激烈,但是效果也十分顯著。后續科技部將進一步完善賽馬制等創新管理辦法,希望各有關方面積極參與,共同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新貢獻。
至今,科技部對新能源汽車創新的支持已經持續了20年,新能源汽車也已經邁入了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攻堅期。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我們愿意與各方共同努力,以科技創新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動能,以科技創新譜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篇章。最后,預祝本屆大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京ICP備13022631號-3
地址:北京西城區蓮花池東路102號天蓮大廈四層 郵編: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