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聯盟單位登錄

 |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官網
所在位置: 首頁 > 最新動態 > 聯盟動態

基于文獻聚類法的線控轉向技術研究進展簡析

發布時間:2024-07-08 來源: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引言

在科技快速發展、研究工具日益智能、信息對稱性愈發增強的今天,如何從海量文獻、信息和數據中識別出最具興趣的主題及文獻,找到最關鍵的核心信息和技術發展脈絡,梳理技術框架體系、鑒別最活躍的前景技術方向和趨勢,顯得尤為重要。信息可視化技術作為前沿技術,不斷賦能于技術趨勢研究和熱點技術探測,可顯著提升不同知識背景研究人員的水平和效率,為技術方向探索提供有益的線索。

本文以線控轉向為例,探討了可視化知識圖譜在熱點技術和趨勢識別中的應用實踐。全解耦線控轉向系統(Steering-By-Wire,SBW)是智能底盤的關鍵執行系統,在提升整車智能化水平、被動安全性、整車布置靈活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被行業廣泛研究。

全解耦線控轉向的結構可理解為在R/DP-EPS(齒條式/雙小齒輪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的基礎上取消了管柱與轉向器之間的機械連接(中間傳動軸),轉向操作由電信號傳輸,機械上實現模塊化結構設計,提高了轉向系統與底盤其它子系統的解耦性,為整車提供更多的布置自由度,增加碰撞緩沖空間和智能座艙空間??刂粕贤耆珜崿F線控化,可以主動介入轉向控制,有利于實現底盤縱橫垂集成控制,完成不同模式下的自動駕駛任務需求,提升車輛主動安全性,同時由于可變速比,兼顧人駕模式下車輛低速轉向輕便性和高速轉向穩定性需求。由于取消了方向盤和車輪之間的機械連接,也對線控轉向系統提出系統內以及跨系統冗余設計、多模式容錯控制的新需求,保證系統失效時安全、可靠性行駛。

目前博世、萬都、蒂森克虜伯、捷太格特、采埃孚、舍弗勒等頭部供應商已完成乘用車全解耦線控轉向產品開發和測試,基本具備線控轉向的量產能力,國內供應商也處于研發驗證階段,線控轉向產品處于量產前夕。本文主要基于部分國內研究文獻,總結歸納線控轉向目前的研究進展和脈絡,為后續技術熱點的演變趨勢提供參考。

 

一、文獻統計分析

本文通過對知網文獻檢索關鍵詞“線控轉向”,分別對該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發展脈絡及關聯技術進行分析。從2001年至2024年,國內文獻1552篇左右,基本呈現逐年增長,說明技術領域逐漸發展。根據各個年度發表量進行功能函數y=eα*x+b分析,增長指數ɑ代表論文發表率,國內文獻增長系數0.46左右。國外1995年之前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內陸續有文章發表,從1995年之后開始逐步增長,技術研究積累早于國內,1995年以后的增長系數0.48左右。按照全球專利數量分析,增長系數3.1左右,根據上述數據表明國內外產業整體發展階段基本處于同期,重點解決產品工程化過程的問題。

圖 1 國內線控轉向文獻發表量(知網)

圖 2 國外線控轉向文獻發表量(WOS)

 

圖 3 專利增長系數曲線擬合情況

 

二、研究熱點關鍵詞分析

根據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共現、共現關系、關鍵詞中心性、聚類及時序脈絡情況,可以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主題結構和演化趨勢,提供了直觀清晰的分析。

1、關鍵詞共現

線控轉向技術為最核心關鍵詞,除了路感模擬、變傳動比、傳感器、功能安全等核心技術外,同時不斷受電動化與智能化深度融合發展下的牽引,呈現出系統先進控制技術、容錯技術、軌跡跟蹤功能、四輪轉向、差動轉向、主動轉向為主要研究熱點。其中除了線控轉向本身以外,滑??刂?、模糊控制、容錯控制、四輪轉向中心性較高,且各個節點之間連線較多,研究熱點較為密集,驅制動系統、路徑規劃、仿真等測試驗證手段互相交織,不斷衍生交叉新的研究內容。

圖 4 關鍵詞共現分析(國內文獻范圍)

以容錯控制為例,近幾年一直為研究熱點,且與協同控制、合作博弈、差動轉向、參數估計、故障診斷、μ控制等等關鍵技術點緊密相關聯,互相促進發展。

圖 5 容錯控制主題近期研究熱度及臨近節點關聯

2、主題聚類

根據關鍵詞共現基礎進行聚類分析,本文共嘗試兩種不同聚類偏好,第一種常規聚類,聚類結果主要為:模塊Q值0.55大于0.3,聚類平均輪廓S值0.84大于0.5,聚類結構顯著。在Cluster #0線控轉向中路感、回正力矩、雙向控制、人機交互、主動安全等為重要的關鍵詞。排名第一的爆發關鍵詞是Cluster #8中的“線控底盤”,爆發值為11.00,第二位是Cluster #4中的“自動駕駛”,爆發值為7.98,第三位是Cluster #10中的“滑??刂?rdquo;,爆發值為7.94,第四位是Cluster #4中的“軌跡跟蹤”,爆發值為7.29,第六位是Cluster #2中的“容錯控制”,爆發值為7.09。第十位是Cluster #4中的“路徑跟蹤”,爆發值為4.98。無人駕駛、自動駕駛認為可以進行合并。

圖 6 線控轉向研究聚類情況一(國內文獻范圍)

 

采用第二組聚類參數設置重新進行分析,聚類結結構顯著性仍然健壯,但是聚類類別發生改變,增加了模型預測控制、操縱穩定性、前饋控制、混雜系統、智能網聯汽車的類別,原有的部分聚類類別消失。Cluster#0線控轉向主要包含:功能安全、直流電機、flexray總線、廣義內??刂?、 相平面圖、穩定性集成控制、二自由度魯棒控制、主動轉向、穩態增益控制、路感模擬、動態校正控制;Cluster#1模型預測控制主要包含:軌跡跟蹤、模型預測控制、自動駕駛、 高斯過程回歸、自適應控制 、輪胎力分配、個性擬人化駕駛員換道模型、自動換道系統;Cluster#2線控轉向系統(可以與簇0合并)主要包含:路感模擬、無模型自適應控制、 回正控制、參數估計、 變傳動比設計、雙向控制、 位置跟隨控制;Cluster#4容錯控制主要包含:制動失效、穩定性控制、滑??刂?、徑向基神經網絡、pi觀測器、直接橫擺力矩控制、主動后輪控制、主動前輪控制、同步轉向角控制;Cluster#5操縱穩定性主要包含: 側向加速度、橫擺角速度、變傳動比、協調控制、最優控制、車輛穩定性模糊控制、擴展卡爾曼濾波;Cluster #7線控技術(重點交叉領域)主要包含:輪轂電機、線控四輪轉向、四輪獨立驅動;Cluster#8前饋控制主要包含:前饋控制、回正力矩、主動回正、駕駛員偏好力矩;Cluster#9線控制動(重點交叉領域)主要包含:線控制動、駐車制動、汽車電子控制、線控轉向、自動駕駛礦卡、sent通信協議、 伺服電機、智能TAS傳感器;Cluster#10主要包含(重點交叉領域):智能網聯汽車、線控底盤、一主多從博弈。

圖 7 線控轉向研究聚類情況二(國內文獻范圍)

 

以新增的混雜系統簇為例,從2006年出現一直都有相關研究,并且與變傳動比、橫向穩定性控制、協同控制、四輪轉向等臨近節點相關。因此在進行聚類分析研究時需要根據研究問題特點、顆粒度,對聚類算法參數進行學科、技術、知識特征調整,才能得到更有指導意義的探測。

圖 8 混雜系統主題論文時間趨勢及關聯節點

3、研究路徑、熱點與趨勢分析

將線控轉向技術研究中涉及的關鍵詞進行時間序列分析如圖所示,從而梳理該研究領域內技術發展脈絡和過程。橫向觀察變化趨勢,根據聚類結果,2007年左右,伴隨無人駕駛技術萌芽,線控轉向結合線控制動、集成控制技術被提出,后經歷長期低谷期;2010年液壓線控轉向、容錯控制聚類出現;2015年滑膜控制近年來在主動容錯、多智能體、主從模式進行技術遷移演化;2018年自動駕駛再次強勢發展,人機共駕、功能安全、路徑跟蹤、軌跡跟蹤、混雜系統車道保持技術聚類及突變出現,容錯控制發展到主動容錯;2020年電動輪、后輪轉向聚類出現??v向了解聚類主題的時序變化,可以看出相關主題的主要活躍時間跨度。

圖 9 關鍵詞時序圖

 

研究論文的突現關鍵詞如圖示,紅色表示在相應年度范圍內,該關鍵詞相對有較明顯的“突現”變化。由此可以從一定角度反映當時的研究熱度變化,知識流動和轉移的動態過程,其中智能駕駛、自動駕駛以及無人駕駛可進行合并,由于受到執行自動駕駛任務的需求,線控底盤、軌跡跟蹤一直從2020至今有較高出現頻率,表明該領域在該時間段內有相對較強的研究熱度。

 

圖 10 突變詞情況

 

三、總結

本文基于國內部分文獻,運用可視化知識圖譜法、成熟度曲線法對線控轉向技術脈絡進行研究實踐。文獻聚類分析的結果展示了線控轉向技術主題下的研究熱點、時序遷移特征和技術突變,其中與自動駕駛運動規劃、安全容錯、先進控制、全線控底盤等交叉領域備受科研關注。從文獻數量、專利數量、技術成熟曲線看,其中所涉及的科學問題及底層機理較少,與產業實際進程互相印證,可以得出全解耦線控轉向主要處于產業化前夕,其創新發展更多來自于交叉領域互相帶動效應。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研究過程中,數據采集有限,數據清洗也不夠全面,主要反映國內該技術的研究現狀及趨勢,可結合國際論文數據庫做進一步深層次分析,以掌握更全面和精準的線控轉向技術相關動態。

運用海量信息聚類、熱點詞共現和發展脈絡的研究分析,可為其他熱點技術識別和創新趨勢開展適應性研究,也應該注重研究人員對背景知識的理解和跟蹤,結合數據庫范圍、技術發展特征進行具體應用場景的聚類調參。同時,也關注到,以固態電池為代表的化學學科創新基因特色的領域,且技術、產品、產業仍然存在大量科學問題、機理探究工作,此類特征場景采用文獻類進行科學脈絡發現具有數據基礎廣泛,適應性較強;而底盤在汽車工業發展過程中是比較成熟的領域,偏重技術和產品測試驗證和集成創新,其研究瞭望的方法手段更應該采用專家、質量功能法等展開,結合科技文獻、熱點技術可重點發現跨學科和領域交叉的創新方向。

 


 

作者| 曲婧瑤 ——電動化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部部長

*聲明:本文內容由作者提供,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另外,本中心針對熱點技術持續開展深度技術解讀、多用戶報告等研究(下表為已完成和在研的多用戶報告),歡迎咨詢訂閱。  聯系人:趙老師   zhaoqian@sae-china.org。

 

(0)

首頁 聯盟介紹成員單位技術委員會重點工作最新動態共享數據庫聯系我們橫幅廣告位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京ICP備13022631號-3
地址:北京西城區蓮花池東路102號天蓮大廈四層 郵編: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

亚洲伊人久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