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智能底盤技術體系和指標體系重構工作研討會在合肥召開,會議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智能底盤分會和電動汽車聯盟智能底盤工作組聯合組織,由上海保隆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趙立金作開場講話,保隆汽車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嶺致歡迎辭,吉利汽車研究院副主任張曉東、清華大學研究員黃朝勝、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副院長熊璐,以及來自一汽、東風、比亞迪、吉利、長城、一汽解放、宇通、北汽福田、三一、廈門金龍、華為、蜂巢轉向、伯特利、吉林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大、合肥工大等整車、零部件企業及高校的50余位專家參加會議。智能底盤分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教授張俊智主持會議。
會議面向2030年智能底盤產品技術發展目標,圍繞乘用車和商用車智能底盤指標體系、設計技術、控制技術、開發測試、先行先試,以及復合線控制動和多模式轉向技術,初步提出了智能底盤技術體系和指標體系重構方案,與會專家基于此進行了充分研討交流,對下一步工作開展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建議。
針對智能底盤關鍵零部件,清華大學助理研究員何承坤介紹了復合線控制動的技術指標體系重構工作框架,將以輪轂電機+EMB制動為代表,圍繞復合線控制動的技術現狀和發展需求,從集成設計、運動控制、極限工況控制等三方面開展研究。江蘇智馭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開發部部長陳東旭介紹了以前軸線控轉向、后輪轉向和輪邊轉向為代表的多模式轉向技術體系重構框架,界定了多模式轉向的工作任務和關鍵技術,從輪胎力學和懸架力學的角度梳理了車輛橫向控制關鍵零部件,以及在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等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關鍵技術指標。
針對乘用車智能底盤體系重構,比亞迪汽車工程研究院純電平臺總監姜龍介紹了乘用車智能底盤指標體系重構工作,重點關注增量技術和增量指標,考慮底盤邊界擴展、原有指標重塑,以及新產品、新技術、新功能的不斷迭代,形成新一輪指標體系重構的整體架構和內容。長城汽車線控底盤高級經理楊文謙基于安全、體驗、低碳的智能底盤基本屬性,從碰撞安全、功能安全、健康管理、線控化、智能化、舒適穩定、輕量化、集成化、節能減排等角度介紹了多域深度集成的智能底盤設計的重構思路。吉利汽車底盤域控項目經理徐磊磊從智能底盤縱橫垂一體化控制、智能底盤失效安全冗余控制、智能底盤健康狀態管理技術三方面介紹了乘用車智能底盤控制技術的重構方案。東風汽車研發總院高能研發總監兼PTO趙春來介紹了乘用車測試開發平臺重構需求,從安全性開發的測試技術與設備、工具鏈迭代、評價體系重構等方面分享了智能底盤開發測試的重構工作。一汽研發總院底盤開發高級主任李論介紹了當前整車企業及相關行業機構在線控轉向、EMB、全主動懸架方面的先行先試進展,以及針對線控轉向和線控制動的標準法規修訂進展。
針對商用車智能底盤體系重構,一汽解放商用車開發院制動工程師石求軍從關鍵零部件、底盤設計、底盤控制、開發測試等方面介紹了商用車智能底盤指標體系重構的總體架構。宇通客車先進底盤開發專業主管郭衛衛介紹了商用車智能底盤設計技術的重構工作,將圍繞部件線控化、驅動高集成化、平臺高壓化、跨系統融合化、架構集成化等專題進行重點突破。北汽福田工程研究總院王維從橫縱垂融合控制技術、失效安全融合機制技術、底盤健康管理技術三方面介紹了商用車智能底盤控制技術的重構工作。三一重工通用院總體所副所長黃桂恒從開發流程、評價體系、工具鏈、數字化開發平臺等方面介紹了商用車智能底盤開發測試體系指標。廈門金龍南京研發中心主任、系統集成專業總師白學森介紹了復合線控制動、多模式轉向、底盤設計、底盤控制等方面的先行先試工作,以及代表性企業當前智能底盤技術產品現狀。
在會議總結階段,張俊智教授指出智能底盤技術體系和指標體系重構的核心是對面向2030年的前沿性產品技術狀態的定義,包括輪轂電機與EMB集成化系統、驅制轉懸一體化的新一代行駛單元等前沿關鍵性部件和系統,與智能駕駛深度融合帶來的底盤功能拓展及對底盤設計、控制、測試的影響,底盤開發周期的變化等三方面內容,希望通過體系重構工作,行業內能對以上方面達成共識,并集聚力量共同為之努力。同時強調各專題組要加強與智能駕駛的深入融合。
趙立金副秘書長強調工作組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抓住底盤換道超車的歷史機遇期,切實做好技術體系重構工作,支撐汽車強國建設;指出要做好與自動駕駛的協同和邊界劃分,加快智能底盤術語定義的標準研制,統一規范相關術語;并希望基于智能底盤的技術體系重構,能夠進一步實現智能底盤開發體系的重構。
智能底盤技術體系和指標體系重構介紹
聯盟線控制動與底盤智能控制工作組自2021年成立以來,先后組織開展電動汽車智能底盤技術路線圖、電動汽車智能底盤平臺定義等研究工作,為汽車智能底盤技術發展與產業變革提供了方向,推動行業達成發展共識。
當前智能底盤發展極為迅速,其未來增量的技術日趨明顯,亟需繼續集聚行業力量,重構智能底盤技術體系和指標體系,為此工作組聯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智能底盤分會于今年啟動了此項工作,推動行業內進一步達成發展共識,助力實現智能底盤的換道超車。
智能底盤技術體系和指標體系重構工作將以復合線控制動、多模式轉向、多域深度集成的智能底盤設計、跨域協同的智能底盤全過程控制、面向綜合安全開發的智能底盤測試裝備等增量牽引性技術及相應增量牽引性指標為核心,提出面向2030年的智能電動底盤技術體系和指標體系。
為充分發揮行業力量,體系重構工作延續了前期成功的組織模式,設置咨詢組和總體組,并針對性成立乘用車與商用車指標體系組、設計技術組、控制技術組、開發測試組、先行先試組,復合線控制動組和多模式轉向組。同時廣泛吸納多方參與,目前共有50余家行業代表性單位的百余位專家參與本次技術體系和指標體系重構工作。
經各方努力,各專題組于近期形成初步編寫框架和思路。7月6日、7月8-9日、7月11日工作組陸續組織各專題組進行線上研討交流,充分吸收行業專家意見建議,并于7月16日召開線下工作研討會,進一步完善編寫框架和內容。后續工作組將持續征集行業意見,計劃于今年9月份形成體系重構草案,11月份在國際智能底盤大會期間完成發布,并整理出版。歡迎有意愿的行業專家參與,共同推動智能底盤技術體系和指標體系重構工作。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京ICP備13022631號-3
地址:北京西城區蓮花池東路102號天蓮大廈四層 郵編: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