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聯盟共性技術課題驗收評審會在重慶舉行,對2023年度的21項課題進行結題驗收。會議由深藍汽車承辦,聯盟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李開國、副主任吳志新等14名專家擔任評審專家組成員。
會上,聯盟副秘書長劉國芳介紹了21項課題的總體情況、評審安排及要求。本次21項課題于2023年9月份立項,研究周期一年半,期間聯盟秘書處通過組織課題中期檢查、技術研討會及線上微課堂等活動多次開展階段性成果分享。
按照課題技術方向,本次分為整車與產業研究、驅動與底盤系統、動力電池、充電技術4個領域對課題進行驗收,分別由李開國主任、張俊智教授、肖成偉研究員、邵浙海主任擔任專家組組長。各課題承擔單位對研究內容、研究成果、技術分享和應用推廣情況進行了匯報,經專家組質詢和討論,認為21項課題均完成了研究任務,達到了考核要求,同意課題通過驗收,同時也對課題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見建議。
評審專家組
后續聯盟秘書處將針對課題研究成果組織分享交流活動,敬請關注。
課題研究成果介紹:
課題1:乘員艙人體熱舒適性瞬態仿真方法研究
承擔單位:中國汽研
研究成果:構建了基于CFD技術的乘員艙熱環境瞬態仿真模型。在降溫、采暖等相同工況下,仿真結果與試驗數據的平均溫度誤差≤10%。項目組基于Fiala熱生理模型建立了人體熱舒適性仿真程序,實現了仿真與試驗的DTS誤差≤1。
課題2:儲熱與熱泵集成的全氣候電動汽車整車熱管理技術研究
承擔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研究成果:完成了極寒地區電動車輛儲熱系統的材料優選、結構設計與系統集成,搭建了鋁硅合金相變儲熱裝置實驗臺,建立了儲熱與熱泵集成的整車熱管理系統仿真模型。開展了鋁硅合金相變儲熱裝置的實驗研究,實現電動客車乘員艙的熱管理優化匹配。
課題3:整車智能化能量管理技術
承擔單位:深藍汽車
研究成果:完成了長上坡、長下坡、高速、駕駛風格的識別方法研究;采用最小二乘法結合坡度補償,完成了整車質量的估算方法研究。開展了基于智慧因子的整車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實現了整車在坡道上行駛的節能效果,典型路況的爬坡可持續性提升約26%,耗油量節能約8%。
課題4:車規級芯片產業現狀及自主可控技術路徑研究
承擔單位:國創芯聯
研究成果:完成了車規級芯片分類方法、發展現狀、自主發展路徑研究并給出發展建議,形成《車規級芯片產業現狀及自主路徑研究報告》。完成了車規級芯片標準現狀梳理、標準需求調研、應用技術架構研究,形成了《標準化工作路線圖》并出版發布。
課題5:我國新能源汽車“走出去戰略”機遇與風險分析
承擔單位:中國汽研
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國際化的發展態勢,研判新能源汽車走出去戰略的新機遇、新挑戰,針對主要目標國家提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走出去的對策和建議。
課題6: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研判及專利分析
承擔單位:中科固能、國汽戰略院
研究成果:完成了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研判,梳理了全球主要國家全固態電池戰略規劃,分析了國內外全固態電池發展模式,提出了我國規避侵權風險的專利策略,總結了全固態電池的發展路徑,為我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發展提供了建議。
課題7: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軸承電腐蝕關鍵技術要求研究
承擔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
研究成果:完成了《電動汽車驅動電機軸承電腐蝕試驗及評價方法》團體標準送審稿、完成了課題的結題報告;開展了軸承電腐蝕損傷機理、電腐蝕抑制技術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軸承電腐蝕有源抑制技術,搭建了軸電流及電腐蝕檢測臺架。
課題8:智能底盤輪地關系感知技術研究
承擔單位:同濟大學
研究成果:針對時變工況下多源異構信息融合的輪胎-路面峰值附著系數估計問題,提出了動力學-感知信息交互式融合路面附著系數估計方法。開展了針對輪胎-路面峰值附著系數多源異構信息融合估計方法的虛擬仿真和道路試驗,在典型結構化路面場景下,基于圖像與激光點云信息融合的路面附著辨識方法平均分類準確率大于90%。
課題9:線控轉向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和集成化設計
承擔單位:德科智控
研究成果:完成了線控轉向系統的方案設計和樣車搭載,開發了HIL測試臺架、線控轉向測試驗證方法。開展了樣件轉向力測試、整車低速特定駕駛場景的廠區測試,基于HIL測試臺進行了性能測試和故障注入測試。
課題10:高性能驅動電機及關鍵材料技術
承擔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
研究成果:完成了新型繞組拓撲結構設計及多目標參數優化、高功率密度電機冷卻結構設計及溫度場精準計算、低振動噪聲高速永磁電機設計方法、新型材料在電機中的匹配設計準則等研究工作。開展了高性能驅動電機及關鍵材料技術研究,采用槽口田字形分塊及端部扭轉換位技術,實現高速交流與低速直流損耗同時兼顧,電機最高效率達到98%。
課題11:高性能驅動電機及關鍵材料技術
承擔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
研究成果:開展了金屬橡膠鐵芯工藝-仿真-實驗研究,優化了金屬絲螺旋卷參數與成型壓力匹配性;設計開發了金屬橡膠鐵芯電機原理樣機。構建了金屬橡膠的力學遲滯模型,完成了金屬橡膠鐵芯的螺旋卷纏繞制備與性能優化,并通過充磁提升了鐵芯磁導率。
課題12:動力電池加速老化安全評價研究
承擔單位:國軒高科
研究成果:制定了標準工況的加速老化測試評價方法,并評測了標準工況的加速有效性,采用溫度、充放電倍率、SOC區間綜合加速方法,通過老化后的測試結果與常規老化后的測試結果對比相當;制定了電池加速老化的安全測試標準,并對加速老化電池安全測試可靠性開展驗證,基于加速老化電池的安全測試標準開展了安全性評估。
課題13:動力電池使用退役機制研究
承擔單位:中國汽研
研究成果:開展了動力電池循環和日歷老化試驗,建立了電池循環和日歷老化的關聯模型;提出了基于大數據的電池SOH估計和RUL預測算法,以及基于充電樁數據的電池SOH快速檢測算法;構建了動力電池退役的評價流程與指標體系,并開展了相關應用案例的分析與驗證。完成了車載動力電池通用退役機制研究報告。
課題14:動力電池本征安全性評價方法研究
承擔單位:深藍汽車
研究成果:完成了不同體系電芯單體及關鍵材料熱物性參數測定,完成測試規程及評價規范,繪制了鐵鋰、三元兩種體系的電池熱失控時序圖;建立了18款電芯的ARC數據庫。研究了基于高比能半固態電池熱失控機理,開發了電極表面涂層、高安全電解液等技術,T2提升≥30℃;研究了不同尺寸、材料異物的安全風險,失效機理和演變規律。
課題15:高離子通量非對稱復合固態電解質膜
承擔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
研究成果:完成了單離子聚合物固態電解質的制備和優化,完成了雙梯度層級結構的復合固態電解質的可控調控和結構優化。開展了復合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和結構演變機理研究。基于材料設計-結構優化-界面調控,成功實現了>9000小時的超長鋰沉積-剝離壽命。構筑的三層雙極堆疊固態電池,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金屬電池的設計提供了理論和實驗支撐。
課題16:動力電池低溫快速加熱技術
承擔單位:北汽新能源
研究成果:完成了電熱耦合模型開發及電池系統脈沖加熱電壓和電流邊界尋優,實現了脈沖加熱電流map與樁端脈沖加熱功能。開展了脈沖加熱工況測試,實現-20℃低溫環境樁端脈沖加熱速率5.03℃/min,電池系統脈沖加熱溫差控制到5℃以內,電池系統32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97%。
課題17:動力電池低溫快速加熱技術
承擔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研究成果:開發了動力電池寬溫域三維電化學-熱耦合模型,分析了自放電脈沖加熱參數對電池電化學和熱特性的影響,構建了兩種內外部耦合脈沖加熱系統及策略,-20℃環境溫度下平均溫升約為5℃/min、溫差小于4℃/min。完成了動力電池低溫快速加熱系統的研究報告。
課題18:超快充電解液及速率限制識別研究
承擔單位:深藍汽車
研究成果:開展了對電芯各部分傳輸動力學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創建了內阻分解模型,可分析不同形態、不同體系、不同容量的電芯各部分阻抗占比,計算誤差≤5%;基于自研的內阻模型,分析了電解液不同成分對性能的影響,開發了快充電解液,電池4C恒流充電比達89.6%。
課題19:新能源汽車電池1C-6C快充冷卻技術研究
承擔單位:海立新能源
研究成果:完成了電池包發熱量、冷板傳熱能力、電池包熱容、冷卻機組制冷量等之間的仿真分析研究。構建了電池包高度方向分層熱網絡及冷卻系統的一維仿真模型,完成了低倍率、中倍率、高倍率充電冷卻過程動態模擬;構建了前/后列電芯單體分層熱網絡及冷卻系統的一維仿真模型。
課題20:小功率雙向充放電系統技術要求研究
承擔單位:鏈宇科技
研究成果:完成了小功率雙向充放電設備系統方案、產品功能與關鍵指標、樁云通信協議技術路線、產品測試評價方法等研究工作,完成了測試樣機研制與測試驗證。
課題21:基于數字證書的車樁協同通信安全認證技術要求研究
承擔單位: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車科創功能平臺、國創移動能源創新中心
研究成果:開展了“人-車-樁-云-網”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可信通信架構研究,基于即插即充典型場景,研究形成了5種不同的場景應用模式及其信息流程,分析了車樁網協同數字證書用途,提出了證書結構定義及操作管理要求,形成了充電設備、電動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和軟硬件方案,并開展了實物驗證。
作者、編輯 | 劉德舟
審核 | 劉國芳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京ICP備13022631號-3
地址:北京西城區蓮花池東路102號天蓮大廈四層 郵編: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